ebet真人

工笔的写意性-著名画家陈少亭人物作品赏析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3-06-04 20:14:52

  ebet真人毕业于青岛教育学院美术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画院特聘画师,青岛市群众艺术馆付研究馆员。从事美术创作工作35年,进行了大量的美术教育培训及美术创作工作,多件作品在全省,全国荣获大奖,有200多件作品发表于《解放军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文艺》,《中国青年报》,《宁夏日报》,《人民军队报》等。

  2001年——创作《时空变奏曲》中国画获文化部群文学会和中华艺术基金会主办的“爱我中华全国中国画,油画大展”的铜奖;并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新时代中国画全国大展”;

  2003年——创作《阳光下之二》中国画获国家林业局,中国环保局和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主办的“让世界充满绿全国书画大展”的金奖;

  2004年——创作《玫瑰色的梦》中国画获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的铜奖;

  2004年——创作《阳光下的花季》中国画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诞辰一百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在香港,上海,广州等十五个城市巡回展出;

  2004年——创作《玫瑰色的梦之二》中国画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菜香情”全国中国画作品邀请展;

  2004年——创作《秋韵•花之季》中国画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2005年——创作《我爷爷我奶奶》中国画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张渝在《雪尘语画》一书中谈及画家唐勇力时,有这祥一句话:唐勇力一直在追求“工笔的写意性”,且不说这一命题是否有背学理,单是这一追求本身就足以烛照唐勇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苦心与积虑了。“拣”出张渝的这句话是因了“工笔的写意性”——在青岛画家陈少亭的人物画中,我分明也读到了这种苦心经营的“工笔的写意性”。

  唐勇力的画之所以能在当代中国画坛上“重重的发出了声响”,在张渝看来,系唐勇力在画画的装饰性中所寻求到的一种远古与现代对接的审美效果,他的《敦煌之梦》系列作品以及《唐人马球图》等可谓代表。尽管唐勇力笔下的“唐人”打马球,被张渝一针见地指出是一群现代佳丽披着“唐装”在那儿表演。但唐勇力的追求本身却具有了“探索”的价值,在传统和“前卫”之间凸现了存在的意义。

  由唐勇力的探索,让我想到了陈少亭——其实应该说,由读陈少亭的画,让我不自觉地想到了唐勇力,尤其是陈少亭的作品也给了我联想的理由——陈少亭的《时空佳丽》和《马球图》很自然的让我想到了《敦煌之梦》和《唐人马球图》,我这样说并非指陈少亭“摹仿”了唐勇力,同样是追求“工笔的写意性”,陈少亭与唐勇力之间,并没有连接的 “纽带”,在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笔墨表现上,即使不能说南辕北辙,也是相差悬殊。

  陈少亭相对于唐勇力,可以说是追求“写意的工笔性”。陈少亭的工笔写意人物,摒弃了‘线条”的追求,没有了“线条”的工笔画似乎荒谬,但正是在这种荒谬中,却又分明感受到了 “线条”的存在——以“形”写“线”。从这儿出发,陈少亭颠覆了传统的工笔人物画。

  笔墨当如时如眼。《时空佳丽》无疑代表着陈少亭的创作追求,都市里的时髦女郎跨越时空聚集在舞台上,展现的是对传统与现代怀恋、憧憬、迷惘和反叛。陈少亭不是一个在纸上营造“伊甸园”的画家,而是在都市的滚滚红尘里,从拥挤在大街上的男男的人流中,剪辑着假想幸福的侧影。

  崔子范有言:为人要实,作画要虚。这句话正适合陈少亭其人其画给我的印象,作为画家的陈少亭在生活中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性格清单谦和,对艺术有着痴迷的追求。他的工笔兼具写意的水墨人物画,犹如夏日清晨吹过荷塘的微风,荡漾着朦胧的清香。他的《晨》和《浴女》等作品可谓“虚”到了极点,画面上的水塘、荷叶、梳洗的姑娘和游戏的裸女,一切都拢在了光的雾纱里,“光阴”像是凝固了,呈现给读者的是缥缈如幻梦的意境。

  从陈少亭的画里,能读到田黎明的影子。譬如他的另一代表作《阳光下》这个主题也是他不断创作的内容。比如他的两幅不同风格的《阳光下》,画面上都是一位纯真的少女掩映在向日葵花从中,初看时还以为出自不同画家之手:一幅是带有传统意味的“工笔”人物画—不过己舍弃了“线条”的勾勒,而注重于以“形”写“线”,但整幅画仍有传统的“年画”风味。另一幅是写意的“工笔”人物画——少女已融化在浓得化不开的阳光下,少女的“虚”与向日葵的‘实,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是这幅《阳光下》,让我想到了田黎明。当然,陈少亭的“阳光”只“打”在少女的肩膀上,“光线”勾勒出了少女的轮廓,决然不间于田黎明“只此一家”的膝胧的光斑。田攀明在他的“阳光”里感悟到了白石老人的作品让人在现实中寻回一种失去就在身边的美好东西,让验到一种常常忘却的平凡经历,让人一下就发现了生命属于平凡的空间(《走进阳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田黎明的画面追求的是“恬淡”,让静静的阳光洒在其中,他眼里的“恬淡”不仅仅属于清澈的空间,也渗透在都市漂浮躁动的空间里,他强调的是在绘画中体验生存的方式,是对生命状态的思考,是对笔墨意味的探索。从这一点说,陈少亭“回应”了田黎明的“走进阳光”,不过在陈少亭的“阳光下”的风景里,让我感受到的是在平凡生活中画家给自己寻觅到的不平凡的美好东西,在纯真的少女的眼神里,寄托着画家对琐碎生活的无奈和挣扎,尤其是在少女的忧郁里有他对艺术的苦恋和梦想。

  曾在贺兰山下当过兵的陈少亭,喜欢表现普通生活中的“亮点”,也许是西部的经历给了他太多生存艰难的视觉记忆,他更喜欢描绘“阳光下”灿烂明丽的生活,他笔下的少女在安逸清澈眼睛里蕴含着骚动不安的心灵,其实这也是画家本身的骚动与不安——陈少亭是一位对生活没有多少奢侈而对艺术怀有太多梦想的人——己届“知天命”之年的陈少亭仍然对“打造”自己的绘画“标志”怀着深深的恐惧和警惕,就像任性的孩子不愿意长大,他仍在尝试着笔墨和色彩给他带来的探索的乐趣和挑战。

  尽管工笔的“写意”与真正的意笔“和而不同”(张渝语),但陈少亭仍愿意沉浸在自己对艺术的探索和跋涉中。在陈少亭的心里,“阳光下”的风景属于永恒,今天的播种和洒下的汗水都是为了硕果累累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