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et真人

画意摄影和它的“诗眼”——兼评娄底市“喜迎二十大”摄影展中的画意作品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3-02-07 18:10:14

  “摄影”一词源于希腊语:ῶ phos(光线)和 graphis(绘画、绘图),两个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以光线绘画”,可见摄影在定义时就包含了画意摄影的意思,事实上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画意摄影一直贯穿其中。

  画意摄影,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是因为早期摄影作为一门新诞生的“技术”在艺术表现上由于缺少自身语言而更多地从绘画中借鉴诸多元素,便产生了画意摄影,其特点是用绘画的规则和原理、摄影的技法去创作绘画效果的照片,代表人物有雷兰德、鲁滨逊等人。画意摄影在发展中,由于对如何借鉴绘画的创作手法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先后产生了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和印象派摄影。画意派摄影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高峰,随着“直接摄影”的崛起及“摄影分离派”的后期影响,画意摄影在西方渐成颓势。

  “摄影在上个世纪之交传入中国时,正是西方画意摄影盛极而衰的关头,它与传统中国画审美观嫁接建立起来的中国画意摄影风格一开始就成为中国摄影的主流”,在中国摄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上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近代郎静山、陈万里、刘半农、刘体志诸多摄影大师无不擅长画意摄影。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新主义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开始,现实主义摄影强势崛起,占据了中国摄影的半壁江山,这些摄影家关注现实、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以现实主义题材作武器,发挥揭露丑恶、弘扬正义的作用,一度成为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战斗的号角,像沙飞、石少华等大家的作品。但改革开放以来,和平的岁月让人更多地将注意力落在诗情画意的事物上,又如“五讲四美三热爱”等诸多运动的开展,追求和欣赏美好事物的热情空前高涨,提高了审美水平的中国人再一次把目光投向画意摄影,至今乐此不疲,并且产生了陈复礼、简庆福、何藩等大师。

  乍一看,完全是一幅山水画,山体顶天,危崖千仞,两艘风帆于江面顺风而行。构图是惊险的,两艘帆船被压缩到作品的右下角,山体的沉重博大与帆船的轻盈小巧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给人以压抑之感,仍不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作品俯瞰江山,气势豪迈,有万壑之下与深渊之上勇闯雄关的豪放与壮美,不同寻常的格局表达不同寻常的审美情趣。帆船虽小,但仍是作品的视觉中心,大有四两压千斤的气势 ,它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这里提到的视觉中心,是指照片中最吸引注意力的地方,也是表现内容的关键点位。画意摄影作为摄影的一个重要分类,当然也存在视觉中心。而本文所指诗眼,原意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根据上段表述,照片的“诗眼”应该就是抒情性照片(诗意照片)最能表现诗意的地方,显然,它就是照片的视觉中心,或者说,诗意照片的视觉中心才是“诗眼”,而画意摄影是最具诗情画意的,所以,画意摄影中的“诗眼”也就是这幅作品的视觉中心,也称趣味中心,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重叠的。

  娄底市“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摄影作品展中画意摄影作品占了一定份额,好作品不少,我们不妨选用几幅来作分析。

  这幅《风雪夜归人》(作者:刘峰),ebet真人官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颇具诗意的画面:大雪封山,夜幕降临,天地间一片寂静,一个人挑着箢箕、戴着竹笠匆匆往前赶,一条家犬紧跟在他的身后。我们的视线被这个人牵引着,前面是什么?是他红砖青瓦的家:桔黄的灯光在窗口璀璨地亮着,将窗前的雪地照得一片暖黄。

  关于取景。摄影家立足处正好是山道的转弯处,这就使得画面有曲径通幽的韵味,避免了直通的单调。近景是一条田园犬,将它的位置压低,腾出空间更好地表现中景里的行人、房舍、灯光。中景是摄影家要精彩表现的部分,是故让被雪压弯的楠竹形成的“拱门”有意遮去房舍的大部分,使其若隐若现,而让窗口的灯光大放光芒,因为灯光就是这幅作品的“诗眼”,必须让它处于主导地位统率整个画面。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将房子的全貌呈现出来,那会有多么的乏味,甚至房屋上可能出现的一些破损和污渍,还会画面。至于屋后的远景,无论是主题表达的需要还是画面构成的需要,它都应当虚化,否则会使画面杂乱。

  关于动与静的变化。此时此地,未闻人语,似乎万籁俱寂,此时无声胜有声,作品给观众的感觉无疑是宁静的,美好的。但作者并未满足于一昧的寂静,有意无意还营造了一些小小的“动感”:一是飘飘洒洒的雪花;二是向前疾行的画中人,他几乎是在小跑,为什么呢?快到家了呀,加把劲!这些动态,使得静中有动,无疑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关于时间。摄影家选取巧妙的时间按下了他的快门:天将黑未黑,背景中一些繁杂的细节都被虚化和忽略了,该融入暗处的细节自然看不见了,但由于雪野的反光,又能将需要摄入画面的元素拍得清晰,使画面更干净,更集中,反差更强,更能突出主体。如果换成大白天拍摄,且不说“诗眼”消失了,整幅画面的韵味不知要差多少!摄影是一门用光的艺术,什么时候用什么光、用什么时候的光(自然光)是极为讲究的,拍摄出来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光就是摄影家的语言,犹如画家的画笔,作家的文字,对于画意摄影更是如此。一个高明的摄影家,对于用光可以拿捏得非常精准,让其画出最美图案。

  关于陪体的运用。摄影陪体就是给主体当陪衬,可以帮助摄影主体更好地诠释摄影主题,也让摄影画面的元素更加丰富。摄影主体和陪体之间的关系,犹如电影中的主角和配角一样,相得益彰。《风雪夜归人》中的主体是人,陪体则是田园犬,它起的作用可不小。田园犬的出现,给作品平添了不少趣味,也使得情境更显温馨,更显农家的“柴门”特色,增加了乡土气息,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主题与借鉴。唐代大诗人刘长卿的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极为有名:“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几乎可以肯定,摄影家借鉴了此诗的意境进行自己的创作并作为作品的主题,使读者产生了更丰富的联想和再创造,也增加了摄影作品的文化品位,开拓了作品的深度。

  总而言之,《风雪夜归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为我们营造出一方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美景:纵然人世间冰雪霜冻,但处于世间一隅的家,宁静而温馨,是我们安放身体和灵魂的港湾,而那窗口亮出来的桔的灯光,透出融融暖意,十分亲切,不仅是作品的“诗眼”,也是照亮我们人生之路陪伴我们一生的明灯。尤为可贵的是,如此的场景唤醒了我们心灵深处的此类记忆,恍若身临其境,滋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产生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

  如果说《风雪夜归人》是一首带有写实意味的诗,那么,《月上西楼》(作者:刘峰)则纯粹是一首抒情诗,是典型的画意作品。巧得很,作者是同一人,在表现手法上,两幅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上西楼》的“诗眼”也是那窗口映射出来的桔的灯光,属“点睛”之物,它是作品中最亮的部分,即所谓的高光,让整幅作品一下子就充满了生气。但有所不同的是,作为远景的月亮平分了秋色,有的读者认为月亮就是照片的视觉中心(这可以讨论)。

  显然,作者对《月上西楼》的取景地是进行了深入的勘察并作了取舍的,溪水、石头、竹林、野花、木楼、月亮,无一不浸透了诗情画意,作者又将这些元素巧妙组合成一幅无声的画,一首有声的诗,意境清幽邈远。月下虽不见人,但实际上是有人的,就在三楼的灯光下。他(她)或者他们(她们)在干什么?你可让想象的翅膀在月夜里翱翔,拓展无穷的想象空间,生发出无限多的美妙故事。

  “月上西楼”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极为浪漫也极具诗情画意的词语,出自宋代诗人丘崈的《夜合花雨过凉生》,即便在现代也常为文人雅士所借用。可见作者再一次从古典文学中寻找灵感,营造自己作品的意境,依此进行画意摄影创作。

  《月上西楼》照的构图也挺有意思,视觉中心在照片的左上角,但整幅画面的重心稳定,且有很强的透视感,又显得变化多姿。

  我们再来看看《塘湾落日》(作者:颜俊勇)。依本文作者有限的见识,这应该是一幅没有经过后期加工的作品,完全是作者瞬间抓取的。在分类上它还可归入风光摄影,但与今天我们将其作为画意作品来分析并不矛盾,且是恰当的。

  《塘湾落日》所表现的是一幅宁静的乡村风景画:夕阳金黄的光线从摄影家的身后投射过来,映照着蔗林、草滩、水面、山林;晚风轻轻地吹拂着塘边的甘蔗林;晚云低垂,有些浓重,也略显压抑;一叶红色的小舟悠闲地飘游在水面,一切是那么宜人,又是那么美丽。红色小舟是作品的“诗眼”,万绿丛中一点红,它虽然小巧,却像一支火炬,照亮了整个画面。这就是乡村美景,也是安静的乡村生活的缩影,好一曲田园牧歌。

  作者很会选择位置,所处之地甚高,整个塘湾一览无余,各种景物呈现最佳排列,极具层次感,就连水面的光影和天上的云彩都有好几个层次,构图的元素既丰富,又多变,使画面既和谐,又生动,有一种内在搏动的韵律。

  再如《龙湾湿地公园》(作者:方建宏),这幅画意作品简洁而明快。一泓水,几只白鹭,加上大体也就白色和绿色两种颜色,就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泽国图景。

  动态的抓取是这幅作品最成功之处。十六只白鹭的神态没有两只是相同的,处在右上角的那只成了作品的“诗眼”,它一飞冲天,特别夺人眼球;左侧和中间又有几只伺机而动,恰好呈现了从“启动”到展翅飞翔的连续运动状态,使整个画面平衡中又充满了动感。

  目前,关于摄影的分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同一类的命名也是五花八门,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分法。若从大类来分,摄影可分为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画意摄影属于艺术摄影,在这一点上是没有争议的。

  在当代,由于手机的普及且功能的不断升级,摄影从少数人掌握的技术和艺术变成了普罗大众都会的简单活计,以致有“十四亿中国人都是摄影家”的说法。水涨船高,画意摄影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掌握和欣赏,而摄影编辑加工美化软件的流行,更使画意摄影如虎添翼,几乎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不过在风格上毕竟因为它与纪实主义摄影差别甚大,而摄影界认定的摄影的本质就是纪实,这是不可动摇的铁律,故对其有诸多的负面评价,如缺乏时代性,拘泥于仿画情节,逃避现实等。有这些学术上的争论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至今它在我国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

  作者简介:范精华,湘阴人,毕业于湖南理工学院;湖南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理论部成员;摄影评论见于《工人日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湖南日报》、《大众摄影》杂志等数十家报刊;评论《东方式的幽默》获《人民摄影》报“东方杯摄影大赛”最佳评论奖;论文《图片新闻与受众认同》收入《办报纵横谈》专集(军事谊文出版社)。